美国在对日韩及其他14个国家加征关税后,突然宣布延长关税缓冲期,而日本和印度则选择坚决应对,决不妥协。虽然中国早已提前警告,越南却最终暴露了其真实意图,选择与美国一同实施对华关税封锁,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,带来了一些不利的信号。
7月8日,央视新闻报道称,特朗普已向日本、韩国等首批14个国家发出关税“宣战信”。其中,日本和韩国被统一加征25%的关税,而老挝、缅甸则面临高达40%的关税。这意味着,自4月初美国发动的全球关税战“卷土重来”,各国外贸市场迅速受到了影响。消息一出,日韩以及东南亚的外贸形势剧烈震荡。
特朗普还进一步威胁,如果日本和韩国采取报复性关税,美国将加征更多的关税,甚至可能在25%基础上加倍征税,显然这是要通过加重税负,迫使日韩屈服。令人关注的是,美国首次加大关税打击的对象竟然是其最亲密的亚洲盟友,而不是中国。这一举动看似是在给谈判留出空间,但实则暗藏深意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加征关税的通知并非立即生效,而是给予了日韩等国家额外的三周缓冲期,在剩下的20天里,他们仍然有机会与美国就关税问题展开进一步谈判。然而,如果谈判无果,新的关税将从8月1日起正式执行。
展开剩余75%自4月2日美国发起全球关税战以来,曾宣布为各国争取三个月的谈判期,而在7月9日关税大限临近时,又再次延长了三周谈判期限。这一反复无常的做法表明,美国在应对日韩时的心态并不完全自信,且其加税并非最终目的,而是达成最终目标的一个手段。
美国的最终目的非常明确,第一是为了通过加税为自己“回血”,利用对等关税的筹码,推动制造业回流。加税的直接效果是增加财政收入,但美国更为需要的是能够带动就业和长期税收增长的制造业,尤其是在核心领域保持竞争力。美国选择首先拿日韩开刀,其实是在通过惩罚盟友来向其他国家传递强硬信号,给各国敲山震虎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90天的关税缓冲期中,极少有国家能够成功与美国达成协议。即便是与越南达成了初步协议,也仅仅是框架协议,细节问题仍需长时间谈判。而日本和韩国在面对美国关税威胁时,显然并不愿轻易屈服。美国还选中日韩等国作为首批目标,部分原因是它们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深厚,且距离中国较近,这使得它们在美国全球“去中国化”战略中成为关键一环。
从越南的表现来看,某些国家已经选择与美国进行合作,以此来削弱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地位。7月2日,越南与美国达成协议,以对美进口产品免关税为代价,换取了不平等的关税安排。越南承诺将对原产地非越南本地的第三国转口贸易征收高达40%的惩罚性关税,显然这是对中国企业产品的一种制约。越南此举,无非是在配合美国封锁中方产品进入美国市场。
此外,越南的“投名状”并非仅此而已。7月7日,越南贸易部宣布,将对进口的中国产热轧卷钢产品征收反倾销税,最高税率可达27.83%。这一税率自7月6日起已生效,并将持续至2030年。这些举措都表明,尽管美国在此阶段没有直接对中国加征关税,但其通过间接手段削弱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的意图并未改变。美国目前的策略是先稳住中国周边国家,逼迫它们逐步围堵中国贸易,最终达到全球经济“去中国化”的目标。
在此背景下,值得注意的是,欧盟并未出现在第一批加税名单中,这为接下来的美欧谈判提供了线索。欧盟近期在中方释放善意时屡屡忽视,导致中方在白兰地、医疗器械等领域进行反击。欧盟的这种态度,很可能是急于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所致。然而,值得一提的是,韩国、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并未完全对美国让步,甚至在面对美国压力时也未轻易妥协。
日本和印度的态度,尤其值得关注。7月8日,日本首相石破茂表态,将继续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,而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则更为强硬,表示将从自身实力出发,采取立场坚定的态度进行谈判。日本、韩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未在最后期限前向美国妥协,事实上,这些国家看到中国在面对美国关税和科技打压时的坚决态度,认为有可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突破。
回顾中美之间的关税对抗,双方一度将关税总额提高到125%,美国甚至采取了断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极限手段,但中国始终未妥协,这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坚定反击的示范。尽管如此,越南却似乎未从中吸取经验,而是选择迎合美国的政策,这可能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不确定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