座舱监控系统作为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,采用多模感知技术架构,融合视觉、语音、传感器等多维数据采集方式,既能实现对驾驶员的疲劳等状态的检测,又具备乘客行为识别、个性化服务推荐等功能。外媒消息称,MulticoreWare 将在 2025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演示先进座舱监控传感器融合技术,整合 60GHz 雷达与红外摄像头,可在复杂环境精准追踪驾乘人员生命体征。
在座舱监测领域,DMS、面部识别、声纹识别等功能正加速普及。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座舱配置数据库显示,2025 年 1-4 月,中国市场 DMS 搭载量达 140.2 万套,较 2024 年同期的 101.9 万套有显著增长,渗透率高达 21.1%。这表明 DMS 在市场上已得到广泛应用,消费者对驾驶安全辅助功能需求强烈,车企也愈发重视该功能配置。
面部识别搭载量为 98.9 万套,相比去年同期的 64.4 万套增长明显,渗透率达 14.9%。作为座舱监测的重要功能之一,面部识别在身份验证、个性化设置等方面具有应用优势,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培育,预计后续搭载量和渗透率将稳步上升。
声纹识别、车内生命体征检测、手势控制、情绪识别等功能渗透率相对较低,分别为 7.8%、6.0%、5.7%、0.4%,但除情绪识别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搭载量增长,目前仍处于市场拓展阶段,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和降低成本以推动普及。
从不同价格区间的市场渗透率来看,2025 年 1-4 月,座舱监测功能在不同价格区间的搭载呈现多样变化,各项功能整体呈现向 10-30 万元区间车型下探的趋势。其中 DMS、面部识别、车内生命体征检测、手势控制等功能则进一步向 10-20 万元区间车型渗透。
DMS 在 20-30 万及 10-20 万元价格区间占比提升,中高端车型重视度持续;面部识别从 30 万以上向 30 万以下加速渗透。声纹识别布局波动大,市场策略尚不稳定;车内生命体征检测在 20-30 万为主的基础上,向 10-20 万区间拓展。
手势控制在中低端车型有一定增长,集中于 10-20 万和 20-30 万区间。总体来看,部分座舱监测功能正从中高端向中低端车型渗透,各功能有望在更多价格区间提升搭载率与渗透率,进一步拓展市场覆盖范围。
2025 年 1-4 月国内乘用车市场中,标配 DMS 功能的车型里新能源占比超 80%,本土品牌占比达 77%。
从不同动力类型来看,新能源车在标配 DMS 功能的车型中占比从 78% 升至 84%,占主导且增长明显,凸显其对智能安全配置的重视。ICE 占比从 20% 降至 13%,传统燃油车在该功能普及上渐趋落后。HEV 占比从 2% 微升至 3%,在 DMS 配置上进展缓慢。
从不同派系来看,中国品牌占比由 2024 年同期的 75% 升至 77%,占比优势明显且持续扩大;美系品牌占比从 18% 降至 13%;日系品牌从 4% 增长到 5%;欧系品牌表现亮眼,从 2% 提升至 6%,同比增幅 200%。整体来看,中国品牌车型在 DMS 功能搭载上大幅领先,其他派系表现各异,部分有增长趋势但幅度相对较小。
从不同品牌来看,理想、小米、极氪等本土新势力品牌已实现 DMS 功能的全系标配,推动汽车主动安全迈向新阶段,而比亚迪(10.7%)、本田(24.0%)等品牌在这方面还有提升空间。搭载量上,特斯拉以 16.5 万套的成绩位列榜首,理想(12.8 万套)、小鹏(12 万套)等品牌也表现出色。
从供应链来看,与去年同期相比,DMS 集成供应商市场格局有明显变动。特斯拉虽以 11.7% 的市占率仍占据市占率榜首,但比例有所调整;比亚迪、理想汽车等品牌的市场份额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,在 DMS 系统集成上更倾向于自研。
在算法领域,除商汤绝影、虹软等第三方供应商外,特斯拉、小鹏、小米等新势力车企凭借自身软件技术优势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。商汤绝影以 21.3% 的市占率维持领先,虹软凭借 10.7% 的份额跻身前三,较 2024 年同期提升近 1 个百分点。
数据来源: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座舱配置数据库
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报名免费获取配置数据样本
——供应链图谱推荐——
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
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