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贸易谈判的关键时刻,印度决定采取美国式的反击策略,而与此同时,巴西总统则大胆发声,表达了真实的立场。印度的这一举措究竟传递了什么信号?巴西总统的言论又意味着什么?
印度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已持续数月,距离特朗普政府设定的7月9日关税暂缓的最后期限已经所剩无几,但双方依旧未能达成协议。随着谈判临近尾声,印度的立场逐渐清晰——坚决不妥协、不让步,不做美国的附庸。
7月4日——正值美国独立日,印度政府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(WTO)提交了文件,宣布将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,这一举措直接回应了特朗普政府威胁对170多个国家加征的“对等关税”政策。与此同时,印度总理莫迪的专机在当天降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,准备出席金砖国家峰会。在启程前,莫迪公开表示:“金砖国家是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平台,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平衡的多极化世界秩序。”
此时,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·戈亚尔也公开表态,印度不会为了在最后时刻达成协议而仓促做出决定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印度在策略上学到了“美国的套路”——戈亚尔表示,印度将从“实力的地位”出发进行谈判。
展开剩余73%戈亚尔强调,莫迪政府在过去几年里签署了多个自由贸易协议,涵盖了毛里求斯、阿联酋、澳大利亚、欧洲自贸区以及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印度在谈判经验上不逊色任何国家,且不怕与大国对抗。他进一步指出:“印度有足够的实力与世界上任何国家进行竞争。”
分析认为,印度此番强硬姿态的背后,主要源于美国提出的要求触及了印度经济的痛点。一方面,美国继续对印度的汽车零部件、钢铁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征关税,而这些行业的利润微薄,根本承受不起额外的关税压力;另一方面,特朗普要求印度对所有美国产品实行零关税,这将导致美国廉价农产品涌入印度市场,冲击印度本土农业。不可忽视的是,印度农业占GDP的比重高达16%,并且直接关系到5亿农民的生计。印度农民的支持是莫迪政府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,2019年他就曾因推动农业改革法案而引发百万农民的大规模抗议,最终被迫撤回。简而言之,在印度,触碰农民利益相当于政治自杀。
因此,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明确划定了两条不可逾越的“红线”:农业和乳制品领域绝不开放。而美国方面则显得既强硬又焦虑,特朗普已经通过“信函”加快推进他的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并威胁如果无法达成协议,美国将提高关税,且可能对支持金砖国家的成员加征10%的额外税收。
此举引发了金砖国家的强烈反应,巴西总统卢拉毫不客气地表示:“世界已经改变,我们不再需要一个皇帝。”卢拉进一步强调,金砖国家正在寻求一种新的全球组织方式,而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让人感到不安。他还重申了摆脱美元依赖的必要性。
这并非卢拉首次批评特朗普,几周前他曾指责特朗普行为不符合大国总统的风范,建议他“少上点网,多思考点和平。”除了巴西,金砖其他成员国也纷纷表态。中国明确指出,贸易战和关税战没有赢家,保护主义注定失败,金砖国家坚持推动开放合作、互利共赢,不进行针对性对抗,不采取单边主义加征关税的措施,因为这不符合各方利益。
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则补充道,金砖国家的目标并非与任何国家竞争,而是推动多边合作的扩展。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则强调:“金砖合作机制从不针对第三方,也不会改变这一原则。”事实上,特朗普之所以频繁威胁加征关税,正如卢拉所说,金砖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,沙特已经正式加入金砖,且超过30个国家表示有意加入该组织。
在这一背景下,金砖国家的全球影响力逐渐上升,美国感受到来自金砖国家的压力,因此试图通过以往的老套路来进行遏制。然而,这次金砖国家并未屈服。在7月6日的联合声明中,尽管没有直接点名美国,但金砖国家明确表示对关税政策的“严重关切”,并认为这种做法会扭曲贸易,破坏全球供应链,不利于世界经济。
不难看出,金砖国家正逐渐成为全球多边合作的中心,而在美国不断加压的背景下,金砖组织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避风港。过去由七国集团主导全球规则,现在则是金砖国家提出了新的替代方案。世界经济秩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,而特朗普依然停留在“加关税就能制胜”的老思维中,而新兴市场国家已经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。如果美国仍未意识到这一点,最终只会被时代抛在后头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